防青少年網(wǎng)絡沉迷項目發(fā)布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者按:
防青少年網(wǎng)絡沉迷項目是由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基金會資助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開展的專項課題研究項目。該項目旨在整合網(wǎng)絡成癮、游戲沉迷、手機依賴、社交媒體沉迷等相關概念,提出網(wǎng)絡沉迷的新界定和測評指標體系,通過調(diào)研摸清我國城鄉(xiāng)青少年網(wǎng)絡沉迷基線狀況及重要影響因素,針對防沉迷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提出預防和干預的對策建議,日前已陸續(xù)發(fā)布關于短視頻的相關研究成果。
為什么青少年容易迷戀短視頻?
作者:防青少年網(wǎng)絡沉迷課題組
王新波、朱耀秀
在日新月異的網(wǎng)絡世界里,幾乎每天都能見證新產(chǎn)品的誕生。面對層出不窮的數(shù)智產(chǎn)品,作為網(wǎng)絡時代的原住民,見多識廣的當代青少年并不會將每一款新產(chǎn)品都同等視之。
近年來,青少年心目中為數(shù)不多的公認“爆款”應該非短視頻莫屬。短視頻一經(jīng)誕生即成為網(wǎng)民的“新寵”,而且持續(xù)走紅、熱度不下,甚至獲得跨性別跨年齡跨國界的一致“熱捧”。
短視頻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魔力,除了其碎片化、互動性、豐富性等特征可以很好地契合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和多樣化需求外,一定還有其可以獨步天下的“武林絕技”。
對此,心理學者、傳播學者,乃至社會學者、經(jīng)濟學者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的探究,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揭示了短視頻令人著迷的奧妙所在。接下來,我們對其五大法門進行一一揭秘。
一、沉浸式平臺迎合青少年個性化興趣口味
對于青少年長時間使用短視頻的原因,研究者蒙塔格和黑格利希提出了一種提供初步答案的觀點:通過“單列+全屏+自動播放”的平臺設計,社交媒體公司創(chuàng)建了一種高度身臨其境的服務,旨在盡可能長時間地吸引用戶的注意[1] [2]。
由于長時間的用戶停留,社交媒體公司可以根據(jù)“數(shù)字足跡”深入了解其用戶的心理特征,向用戶精準化推送符合其個性化口味的信息,長期以往,用戶在短視頻APP的時間投入越多,平臺獲取的信息越精準,推薦的視頻內(nèi)容更符合用戶個人興趣點,這種沉浸式平臺設計迎合了青少年個性化的興趣口味[3]。
同時,視頻社交媒體平臺中“猜你喜歡”提示、個性化的新聞提要、無休止的滾動、閱讀收據(jù)等設計元素,進一步強化了讓青少年沉浸其中的可能性[4]。
二、“技術多巴胺”激發(fā)青少年追求持續(xù)快感
有趣的視頻內(nèi)容、全屏沉浸式的觀看體驗,是短視頻吸引青少年的重要因素。
然而,能夠讓青少年產(chǎn)生迷戀短視頻的深層機制,則是短視頻平臺設計者對“技術多巴胺按鈕”的掌控。
神經(jīng)科學認為,多巴胺是一種復雜的神經(jīng)遞質(zhì),當大腦期望得到獎勵或產(chǎn)生新的知識時,它就會釋放出來[5]。多巴胺的作用機制給了一些技術產(chǎn)品以操控人的行為的能力。
正如臉書創(chuàng)始人之一肖恩·帕克(Sean Parker)指出的那樣,臉書的工程師利用了“人的心理弱點”,每當有人給你的照片點贊或者評論時,你就獲得了一次“多巴胺的沖擊”。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短視頻平臺的設計者已經(jīng)很好地研究了這個按鈕,他們通過“算法推薦”“獎賞反饋”等上癮機制設計,導致用戶在線時間大幅增加[6]。
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提到,人腦里負責底層感官直覺感受的部位被稱為“系統(tǒng)一”,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皮質(zhì)被稱為“系統(tǒng)二”。“系統(tǒng)一”的工作總是更加迅速,會第一時間接受刺激的到來,而“系統(tǒng)二”則會慢半拍[7]。
所以,當青少年打開短視頻的瞬間,勾人眼球的畫面和充滿張力的背景音樂,會首先刺激大腦產(chǎn)生愉悅,接著才會去理性思考視頻的內(nèi)容。
當他們看完一個短視頻之后,系統(tǒng)甚至不等他們做出任何反應,馬上會根據(jù)他們的喜好,自動推送給他們一個類似的短視頻,讓他們的視覺快感盡可能長地延續(xù)下去,陷入低投入的滿足感中。
當大腦在適應了這種刺激之后,會產(chǎn)生耐性,多巴胺分泌會減少,但大腦的需求并不會減弱,因此只會選擇更長時間的沉迷其中,獲得與之前相等的觀感。
三、代償性滿足契合青少年的娛樂、信息和社交多方面需要
很多研究者從“使用與滿足”理論來解釋青少年迷戀短視頻行為?!笆褂门c滿足”理論是研究媒介使用的經(jīng)典理論,其主要觀點為:人們使用某一種媒介的背后必定有其自身的需求和動機做驅(qū)動,是為了滿足特定的需求而產(chǎn)生的使用行為。
每個迷戀短視頻青少年的背后,都有他們在學校和家庭中無法滿足的需求,乃至無法實現(xiàn)的個人價值,他們情愿消費人造的美好刺激。
有研究者通過使用和滿足理論來解釋青少年對抖音的使用行為,在他們的研究中,特別是對逃避主義的需求預測了抖音的內(nèi)容消費,即青少年通過使用社交媒體來逃避或緩解日常壓力[8]。
2020年11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fā)布的《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調(diào)查報告顯示,有心里話藏在心里誰也不說、沒有交流對象的中小學生,接觸短視頻的比例最高,達到70.0%。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通過短視頻可以獲得交流的滿足感。
調(diào)查同時發(fā)現(xiàn),感到孤獨、心理上有壓力、對未來迷惘和學習負擔重的學生接觸短視頻的比例最高。這說明他們通過使用短視頻來緩解心理壓力和學習壓力,使心情得到放松。
有研究者認為,娛樂需求、信息需求和社交需求會觸發(fā)青少年群體的依附感,進而使得部分青少年出現(xiàn)短視頻成癮[4]。
也有研究者認為,短視頻具有較強的視覺感染力,加上對青少年多種心理需求的滿足,從而產(chǎn)生較強的用戶黏性,容易讓青少年過度沉浸而導致沉迷[9]。
四、引發(fā)錯失恐懼,強化青少年短視頻使用黏性
瑞安和德西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屬于人類行為最有影響力的動機理論[10],它顯然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青少年有動力使用社交媒體服務[11]。
根據(jù)SDT理論,當青少年能夠感受到能力,自主性和與他人的聯(lián)系時,使用短視頻的動機行為會大大提高。短視頻平臺的設計可以幫助觸發(fā)相關的心理狀態(tài),例如推送通知可以觸發(fā)對錯失的恐懼。
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 FOMO)是個體因擔心錯失他人的新奇經(jīng)歷或正性事件而產(chǎn)生的一種彌散性焦慮[12]。
錯失恐懼的核心是人們認為需要持續(xù)與自己的社交網(wǎng)絡保持聯(lián)系,從而導致頻繁使用社交網(wǎng)站和消息服務[13]。
也有研究認為錯失恐懼可能是社交媒體成癮的后果,即由于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導致了錯失恐懼[14]。
最近一項交叉滯后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錯失恐懼和社交媒體成癮能夠交互影響,呈現(xiàn)惡性循環(huán)的作用特點[15]。
五、抓住年齡特點和特定人格特質(zhì),引發(fā)青少年更高程度的迷戀
有研究者認為,青少年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新穎、個性、富于變化的東西,而15秒一條的視頻應該是內(nèi)容上最富于變化的媒體產(chǎn)品了,加上短視頻平臺上有大量的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內(nèi)容可選,因而吸引了青少年長時間使用短視頻[16]。
更多研究者從人格特質(zhì)方面分析青少年容易迷戀短視頻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人格特質(zhì)是預測人類行為的一個影響因素[17]。
在人格特質(zhì)的許多類型中,大五人格模型被認為是很受歡迎的人格測量量表[18]。這個模型提出了五個具體因素的組合,即神經(jīng)質(zhì)、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和盡責性作為人格特征。
有研究發(fā)現(xiàn),神經(jīng)質(zhì)水平越高也就是情緒越不穩(wěn)定的大學生,越容易造成短視頻沉迷,神經(jīng)質(zhì)人格是預測短視頻沉迷的一個高危因子[19]。
高神經(jīng)質(zhì)的人常處于不良情緒狀態(tài),容易把網(wǎng)絡虛擬環(huán)境當成情緒發(fā)泄窗口,從中獲取情感慰藉,進而深陷其中。
但也有研究者針對抖音的研究發(fā)現(xiàn),所有五個人格特征與任何抖音使用行為都沒有顯著關系[10]。這說明,關于人格特質(zhì)與短視頻使用之間的關系研究還有待豐富,短視頻使用相關的機制研究也有待進一步明晰。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兩點啟發(fā):
1、當我們身邊的青少年或成人出現(xiàn)了短視頻過度使用的行為,請不要以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好逸惡勞等負性標簽進行簡單歸因,短視頻設計中的五大法門個個“致命”,依靠個人力量就想各個擊破,談何容易;
2、了解了以上五大法門后,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五條對自己或身邊人的短視頻使用行為進行深入分析,看看出現(xiàn)過度使用的主因是哪一條或哪幾條,從而為尋求支持、對癥下藥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Montag C, Hegelich S. Understanding Detrimental Aspects of Social Media Use: Will the Real Culprits Please Stand Up?[J]. Frontiers in Sociology. 2020, 5.
[2] Montag C, Lachmann B, Herrlich M, et al. Addictive Features of Social Media/Messenger Platforms and Freemium Gam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Psychological and Economic Theo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9, 16.
[3] 謝興政, 賈玉璇. “屏媒時代”青年群體短視頻成癮現(xiàn)象及對策分析[J]. 編輯學刊, 2021(01): 30-35.
[4] Montag C, Elhai J D. A new agenda for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n the digital age?[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9.
[5] Volkow N D, Fowler J S, Wang G. The addicted human brain: insights from imaging studies.[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03, 111 10: 1444-1451.
[6] Zell A L, Moeller L. Are you happy for me ... on Facebook? The potential importance of "likes" and comments[J]. Comput. Hum. Behav., 2018,78:26-33.
[7] 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 [M] .胡曉姣,李愛民,何夢瑩,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8] Omar B, Wang D. Watch, Share or Create: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User Motivation on TikTok Mobile Video Usage[J]. Int. J. Interact. Mob. Technol. 2020, 14: 121-137.
[9] 蔣俏蕾. 青少年短視頻使用的心理、風險及對策[J]. 青年記者, 2019(25): 15-16.
[10] Ryan R M, Deci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J].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1: 68-78.
[11] Ronald Ferguson J G K.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ocial media and charitable caus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autonomous motiv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5.
[12] 柴喚友,牛更楓,褚曉偉,魏祺,宋玉紅,孫曉軍.錯失恐懼:我又錯過了什么?[J].心理科學進展, 2018, 26(03): 527-537.
[13] Elhai J D, Yang H, Montag C.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overview,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and literature review on relations with severity of negative affectivity and problematic technology use[J]. Brazil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0, 43: 203-209.
[14] Yin L, Wang P, Nie J, et al.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ddiction and FoMO: The mediating role of envy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need to belong. Current Psychology, 2019. 1-9.
[15] 張亞利,陳雨濛,靳娟娟,俞國良.錯失恐懼與社交媒體成癮的關系:一項交叉滯后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1,29(05):1082-1085.
[16] 程路. 短視頻:另一個猛獸來了?[J]. 人民教育, 2020(07): 6-7.
[17] Woszczynski A B, Roth P L, Segars A H. Explor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playfulness in computer interactions[J]. Comput. Hum. Behav. 2002, 18: 369-388.
[18] Goldberg L R. The structure of phenotypic personality traits.[J].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3, 48 1: 26-34.
[19] 李霞, 秦浩軒, 曾美紅, 等. 大學生短視頻成癮癥狀與人格的關系[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21, 35(11): 925-928.
天使一面的短視頻對青少年有哪些好處?
作者:防青少年網(wǎng)絡沉迷課題組
朱耀秀、王新波
虎年春晚的小品《喜上加喜》想必大家都看了,小品圍繞一條短視頻講述了一段令人捧腹的喜劇故事。兒媳因短視頻創(chuàng)作而人氣暴漲、一夜走紅,婆婆也因這個短視頻而收獲了黃昏戀情,真可謂喜上加喜。
當然,小品前半部分也展現(xiàn)了同樣因這條短視頻,婆婆受到了來自同伴的人際壓力,兒媳蒙受了來自婆婆的誤解。
這像極了短視頻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境遇:有人視之為助人的天使,一如小品結(jié)局展現(xiàn)的那么美好;也有人視之為害人的魔鬼,恰似吞噬生命的超級黑洞。
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當代青少年既見證了短視頻的迅速崛起,也成就了短視頻的迅速崛起[1]。短視頻己經(jīng)融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他們的“數(shù)智義肢”[2]。
因此,我們需要全面客觀地認識到:雖然短視頻對青少年的不利影響引起了社會和學者們更為廣泛的關注,但它能為青少年帶來積極影響也應該為我們所深信不疑。
研究表明,短視頻在獲取知識、展示自我、愉悅心靈、人際交往和人格發(fā)育等五大方面,都能揮動其天使一般的翅膀助力青少年的成長!
一、短視頻平臺拓展了青少年獲取知識的渠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朱迪研究員指出①,短視頻對青少年而言是非常特殊的,它有大量的信息,是內(nèi)容易讀型、信息密集型的平臺服務,能夠給予青少年很多知識信息、生活方式價值觀的影響,所以它是對青少年進行消費教育的重要渠道。
也有研究者認為,除了娛樂類的視頻,短視頻平臺上也不乏信息類、教育類、文化類的短視頻,因此也逐漸成為青少年檢索、獲取、了解信息的一種媒體渠道[3]。
還有學者指出,短視頻平臺上有很多優(yōu)質(zhì)內(nèi)容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僅靠家庭和學校無法滿足的,尤其對于欠發(fā)達地區(qū)的青少年用戶來說,短視頻的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他們難以接觸到信息、知識的空缺[4]。
最近一組有關抖音的研究顯示,抖音已經(jīng)成為年輕人了解與健康相關的信息[5][6][7]、政治討論[8]、旅游內(nèi)容[9]、教育內(nèi)容[10]等的一個強有力的渠道。
①引自2021年9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朱迪在參加成都舉辦的“全面發(fā)展-未成年人網(wǎng)絡權益保護”研討會上的發(fā)言。
二、短視頻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青少年的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力
短視頻平臺去中心化的社交屬性賦予了青少年群體更多表達權,滿足青少年旺盛的創(chuàng)作與社交需求[11]。
通過精心拍攝、錄制、上傳自己的短視頻,這些青少年將短視頻作為一種自我展示的平臺,而平臺提供的各種背景音樂、濾鏡、道具等,也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進行創(chuàng)作和展示的空間[3]。
有研究者認為,抖音短視頻平臺給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我個性的平臺,在抖音這一個虛擬空間中,存在著數(shù)量眾多的“不在場觀眾”,給青少年放飛自我、展示個性提供了充足的動力[11]。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趙力在《新藝新動能:當代中國青少年美術教育現(xiàn)狀研究報告》中指出,短視頻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青少年的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力,很多青少年在短視頻制作過程中,會調(diào)動審美能力,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注重實踐,自覺學習一些必要的理論、技術和他人作品的優(yōu)點,他們表現(xiàn)出的積極、認真、不服輸?shù)膽B(tài)度,是他們這個年齡中最寶貴的[12]。
三、短視頻平臺成為青少年休閑放松和記錄自己美好生活的一種新平臺
短視頻泛娛樂化的媒體屬性讓青少年群體的娛樂形式更多樣,生活更有趣,有了更多娛樂方式可供選擇。
同時,短視頻也成為青少年緩解學業(yè)壓力的一種方式。不同于長視頻需要連續(xù)占用較長的時間,短視頻填補了青少年的碎片化時間,滿足了他們時不時逃離和緩解學業(yè)壓力、轉(zhuǎn)移現(xiàn)實困難的需求[3]。
很多青少年喜歡用短視頻“記錄美好生活”,將生活中的點滴通過拍攝短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并上傳到短視頻平臺進行存儲和分享,成為自己的影像日志或Vlog,短視頻已成為青少年記錄和存儲自己美好生活的一種方式[3]。
四、作為社交應用,短視頻平臺進一步維系和拓展了青少年的社交網(wǎng)絡
青少年創(chuàng)作者通過短視頻分享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和傳授知識技能,以此獲得分享的樂趣、展示個性、積累資本和擴大交際范圍[3][4]。
由于社交網(wǎng)絡功能設置的特殊性,個體只需通過點贊按鈕就可以提供支持,即所謂“點贊之交”。
此外,評論、互動等都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網(wǎng)絡社會支持。
同時,短視頻平臺的出現(xiàn),為具有社交恐懼的青年人提供了一個不需要在現(xiàn)實中面對面就可以實現(xiàn)在線上便捷交流的渠道[13]。
五、一些積極向上、富于正能量的短視頻能幫助青少年樹立良好的三觀
國家有關部門高度肯定和鼓勵各級機構入駐新媒體平臺,并提出加大短視頻正能量供給力度。
如《人民日報》新媒體頻道設立短視頻平臺,定期更新“祖國70周年”活動動態(tài),傳遞核心價值觀。
《新聞聯(lián)播》也進駐抖音、快手短視頻平臺,一方面發(fā)揮主流媒體的公共服務作用,另一方面也為短視頻行業(yè)帶來了汋汋清流,優(yōu)化了內(nèi)容市場,能夠更好地傳達正確價值觀和社會正能量,幫助青少年樹立良好的三觀[4]。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大可不必把短視頻視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洪水猛獸。如果能夠恰當使用,短視頻其實是信息技術為青少年帶來的不可多得的“成長陪伴天使”。
事實上,出于關心或者擔心,部分家長、社會或教育者們往往會因過度關注高科技產(chǎn)品的負面效應而忽略了其積極價值。比如,電視走進千家萬戶后,很多家有學齡兒童的家庭不久后就深感如臨大敵,將之視為孩子學習時間的“吞噬機”;游戲機、網(wǎng)吧、網(wǎng)游更讓無數(shù)家長、老師痛心疾首;智能手機的出現(xiàn)又讓家長、老師們開始了新一輪的嚴防死守……
但是,科技發(fā)展的洪流,浩浩湯湯、不可阻擋,我們已無法還原“板凳枯坐十年冷”的教育環(huán)境,也不可能再抱著“皓首窮經(jīng)”的執(zhí)念行走在智能時代的今天。
那么,我們不妨張開雙臂擁抱信息技術及其產(chǎn)品,從正視其積極價值開始,放下成見和拒斥,與青少年一起接納它、熟悉它、探索它、管理它,找到適宜的人機共處之道和科學使用規(guī)律,養(yǎng)成良好的使用習慣。
我們相信短視頻等產(chǎn)品一定能發(fā)揮出其“天使一面”的功能,對青少年的成長產(chǎn)生不可替代的助力作用。
參考文獻:
[1] 段文娥. 短視頻平臺“青少年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新聞世界, 2020(09): 29-36.
[2] Marchant C, O'donohoe S.. Homo prostheticus? Intercorporeality and the emerging adult-smartphone assemblage[J]. Inf. Technol. People, 2019,32: 453-474.
[3] 蔣俏蕾. 青少年短視頻使用的心理、風險及對策[J]. 青年記者, 2019(25): 15-16.
[4] 王志昭. 短視頻對青少年的利弊影響及治理[J]. 新聞愛好者, 2019(11): 60-62.
[5] Basch C H, Hillyer G C, Jaime C. COVID-19 on TikTok: harnessing an emerging social media platform to convey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messag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t medicine and health. 2020.
[6] Comp G, Dyer S, Gottlieb M. Is TikTok The Next Social Media Frontier for Medicine?[J]. AE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21, 5(3).
[7] González-Padilla D A, Tortolero-Blanco L. Social media influence in the COVID-19 Pandemic[J]. International braz j urol. 2020, 46(suppl 1): 120-124.
[8] Medina Serrano J C, Papakyriakopoulos O, Hegelich S. Dancing to the Partisan Beat: A First Analysi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on TikTok[C]. ACM, 2020.
[9] Du X, Liechty T, Santos C A, et al. ‘I want to record and share my wonderful journey’: Chinese Millennials’ production and sharing of short-form travel videos on TikTok or Douyin[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20: 1-13.
[10] Hayes C, Stott K, Lamb K J, et al. “Making Every Second Count”: Utilizing TikTok and Systems Thinking to Facilitate Scientific Public Engagement and Contextualization of Chemistry at Home[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20, 97(10): 3858-3866.
[11] 傅義洲.淺析短視頻對青少年發(fā)展的影響——以抖音為例 [J]. 中國傳媒科技,2019(12):113-115.
[12] 程路. 短視頻:另一個猛獸來了?[J]. 人民教育, 2020(07): 6-7.
[13] 謝興政, 賈玉璇. “屏媒時代”青年群體短視頻成癮現(xiàn)象及對策分析[J]. 編輯學刊, 2021(01): 30-35.
魔鬼一面的短視頻對青少年有哪些危害?
作者:防青少年網(wǎng)絡沉迷課題組
朱耀秀、王新波
明明決定了要早點休息,可是躺在床上,打開手機,滑動著屏幕就再也停不下來。中職二年級學生曉俊對于這個場景再熟悉不過了,因為進入寒假以來他幾乎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這么過來的。原本每天規(guī)劃的看書半小時、跳繩一小時,卻在短視頻的世界里,劃幾下就過去了。帶著深深的罪惡感刷到將近凌晨1點,告誡自己,“再刷5分鐘,刷到整點就睡覺”,可不知不覺又沉迷其中,等再一次意識到時間的時候,1個小時又過去了。
當說起短視頻對青少年的危害時,與曉俊類似的經(jīng)歷可能是很多人頭腦中最先浮現(xiàn)出來的典型案例。容易上癮、耗費時間常常是短視頻被口誅筆伐的頭號罪狀。
如果把曉俊案例中的“刷短視頻”替換為追劇、看小說、打游戲、看直播、粉偶像,這一“罪名”也同樣成立。但如果“刷短視頻”換成溫習功課、準備考級、查資料寫論文、加班做實驗,劇情往往會立馬反轉(zhuǎn),同樣的行為表現(xiàn)會被稱頌為敬業(yè)樂學的典范。
由此可見,沉浸入迷、夜以繼日的行為并不會受到一概排斥,家長們巴不得自己的孩子能夠?qū)W習入迷上癮、做題廢寢忘食呢!人們擔憂和反對的是自己的孩子對于被認為不好的事物的沉迷陶醉。
也就是說,對于短視頻而言,引人入勝、使人陶醉并不是其原罪,如果短視頻只有天使的一面,相信家長和社會一定會樂見青少年沉浸其中。但問題就出在短視頻還存在著魔鬼的一面,主要體現(xiàn)在一些不好的內(nèi)容和屬性特征上。
如果這些不好的方面長時間不被約束地影響成長中的青少年,就會對他們的知識結(jié)構、思維能力、三觀形成、人身安全,乃至大腦發(fā)育造成不可逆轉(zhuǎn)的傷害。
1、信息繭房導致青少年知識結(jié)構片面化、低質(zhì)化
短視頻平臺基于瀏覽記錄開展個性化推送、精準化推送,只推薦用戶所選擇、所喜好的內(nèi)容,為其打造了一個牢固的信息繭房[1]。
對于成年用戶而言,由于認知發(fā)展和知識結(jié)構已經(jīng)相對成熟,信息繭房的負面效應可能并不明顯。但對于尚處于發(fā)展過程中的青少年而言,信息繭房會限制其自身的知識廣度和視野,會影響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可能會導致青少年知識結(jié)構的片面化,使青少年成長為單向度的人[1]。
另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個性化推薦系統(tǒng)在應用的過程中為內(nèi)容型產(chǎn)品吸引了許多新用戶并且延長了用戶的使用時間。但是由于短視頻平臺內(nèi)容質(zhì)量難以保持一致的高水準,個性化推薦系統(tǒng)反而將更多價值含量不高的同質(zhì)化內(nèi)容推向了用戶。
更大的苦惱與沖突在于,價值含量高的內(nèi)容卻有可能因為技術局限,被缺乏質(zhì)量的內(nèi)容排擠出推薦流外,從而暴露出“劣幣驅(qū)逐良幣”的問題。
相當程度上,個性化推薦決定了呈現(xiàn)給用戶的內(nèi)容,而用戶生成內(nèi)容質(zhì)量反過來也會影響個性化推薦的效果[2]。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對于青少年而言,質(zhì)量均值不斷降低的信息繭房,負面效應則更加放大。
2、形式的局限阻礙青少年深度思考能力和學習力的發(fā)展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通往無限可能的特殊時期,但青少年往往自制力不足,碎片化、沉浸式的娛樂消費使青少年的注意力范圍縮短從而減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難以集中精力進行學習[3]。
研究表明,短視頻這種形式受超短時長的限制,其表達的內(nèi)容多數(shù)都偏于外在表象,都很難做到對深刻內(nèi)涵的揭示,因而如果青少年長期沉迷于此,會影響他們的思考深度,甚至會阻礙他們對現(xiàn)實世界復雜性的正確認識[4]。
另一方面,即使是與復雜問題解決有關的教育類短視頻,以其承載海量、易獲得的教育資源可以更大程度上滿足青少年問題解決的需要,但限于其即時性的屬性,錄制者在有限時間內(nèi)往往會極快呈現(xiàn)步驟甚至直接提出答案,使得青少年可以跨越思考過程直接獲取答案,成了不少學生完成作業(yè)的“捷徑”。
如果長此以往,這種捷徑化使用會使未成年人的學習演變成一種被動性的“抄答案”行為,影響了學習能力提升,損害了學習興趣培養(yǎng),不利于良好學習習慣養(yǎng)成,從而弱化了學習力[5]。
3、泛娛樂化的內(nèi)容影響青少年“三觀”形成
短視頻內(nèi)容良莠不齊,很多消費至上、娛樂至死的內(nèi)容充斥其間,某些短視頻平臺甚至大肆宣揚青少年低齡懷孕、未婚生子、惡搞、打色情及低俗擦邊球以及高危險動作與行為等內(nèi)容。
短視頻大部分受眾是青少年,這些內(nèi)容被大量的青少年圍觀,推崇甚至模仿,會影響他們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6][7]。并且,如果青少年偶然點擊瀏覽了某些不良信息,短視頻平臺會將同類內(nèi)容大量推送給青少年[6],對其健康成長造成持續(xù)的負面影響。
從更宏觀層面看,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使得手機日益成為人們延伸于身體之外的知覺“器官”,人們對外界的感知一定程度上都來自這個小小的手機屏幕,尤其是抖音等擁有著億級流量入口的短視頻App內(nèi)容平臺,對社會風氣造成不容小覷的影響,這也必然影響到青少年的世界觀形成。
在相關研究[2]中,多位受訪者指出“就那些三觀不正的內(nèi)容讓我有了負面的印象,而且也會影響到社會風氣,上面很多偽女權,無腦跟風,很多內(nèi)容都在帶節(jié)奏?!薄岸桃曨lApp的用戶還是青少年居多,這些博眼球的視頻非常容易影響他們的價值審美,讓他們誤以為看見的就是整個社會?!?/p>
4、鼓勵模仿和自制視頻可能引發(fā)對青少年的現(xiàn)實傷害
短視頻平臺走紅依靠其確立并推廣的“模仿拍攝”模式,往往在一段時間內(nèi)用戶打開短視頻平臺,經(jīng)常能夠聽到相同的背景音樂、類似的內(nèi)容。究其原因,是抓住了用戶渴望草根關注、想紅的僥幸心理。而這種盲目的模仿,影響了青少年的價值取向,也使得創(chuàng)造力缺失[7]。
并且,青少年好奇心強,分辨能力有限,很容易在盲目模仿過程中產(chǎn)生安全隱患,甚至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不法侵害。
2019年8月22日,山東棗莊14歲女孩哲哲和12歲女孩小雨因模仿網(wǎng)紅“辦公室小野”2017年發(fā)布在網(wǎng)絡平臺的“用易拉罐自制爆米花”短視頻,模仿過程中發(fā)生酒精爆炸,導致燒傷,哲哲9月5日去世[7]。
另一方面,青少年在家中拍攝短視頻內(nèi)容時,自己的私人空間變得對世界可見,從而構成隱私侵犯[8]。除部分視頻只包含創(chuàng)作者自己外,很多視頻中包含了他人在內(nèi),如果此時視頻中的被拍攝中并不知情,那么他人就無形中被侵犯了個人隱私,處于“被偷拍”的狀態(tài)。
如果短視頻獲得了未成年人被拍攝者的同意,但未征得未成年人監(jiān)護人的同意,這種情況同樣屬于侵犯未成年人隱私權的行為。2019年,TikTok就因在未經(jīng)過父母同意的情況下違規(guī)收集13歲以下用戶的姓名、電子郵件以及其他個人信息,違反了《美國在線兒童隱私保護法案》被處以570萬美元罰款。
5、一味放縱低級快樂有可能對青少年大腦造成傷害
前不久#低級快樂正在拖垮你#上了熱搜。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低級的快樂,通過放縱就可獲得;高級的快樂,通過自律方可獲得。
但當前的很多短視頻平臺利用算法收集并分析用戶日常搜索和興趣視頻的相關數(shù)據(jù),向用戶精準化推送符合其個性化口味的信息,容易讓青少年陷入低投入的滿足感和低級快樂中[9]。
而長期沉迷刷“低級快樂”類型的短視頻,可能會對青少年的大腦造成危害。心理學研究認為,沉迷和上癮行為會使大腦經(jīng)歷三個階段——脫敏反應、敏化反應和大腦前額葉功能退化。
第一階段:脫敏反應
當我們受到新的刺激,多巴胺急劇增加,直到通過一定行為滿足這一刺激,多巴胺又急劇下降。
第二階段:敏化反應
會對讓人“上癮”的相關事物更敏感,換句話說,一旦習慣了刷短視頻,青少年對世界上其他的事物,比如看書、學習、思考,可能都很難再提起興趣。
第三階段:
在不斷的刺激、脫敏和敏化過程中,他們的大腦前額葉功能退化,最終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與很多事物一樣,短視頻也具有鮮明的兩面性,既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用好它的關鍵在于要盡其所長,避其所短。如果青少年、家長、學校、社會、企業(yè)和相關管理部門都能客觀看待短視頻,統(tǒng)一認識、戮力同心,正視并發(fā)揚其價值,認清并避免其危害,讓短視頻更好服務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絕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參考文獻:
[1] 劉子琳.社交短視頻對青少年的影響[J].青年記者,2018(29):123-124.
[2] 熊開容,劉超,甘子美.刷抖音會上癮嗎?——短視頻App用戶沉浸式體驗影響因素與形成機制[J].新聞記者,2021(05):83-96.
[3] 侯林林,劉威,張宏邦.注意力市場中短視頻用戶的困境[J].新聞知識,2019(05):61-64.
[4] 程路. 短視頻:另一個猛獸來了?[J]. 人民教育, 2020(07): 6-7.
[5] 秦玉友,王玉姣.不讓未成年人成為“被手機耽誤的一代”——未成年人手機沉迷問題分析與教育干預[J].中國電化教育,2022(02):1-7+14.
[6] 徐琳琳.“微時代”下青少年對短視頻沉迷的技術設計原因及媒介素養(yǎng)養(yǎng)成[J].黑河學刊,2019,(06): 151-153.
[7] 黃海鵬,門瑞雪,曲鐵華.短視頻文化影響下的大學生價值觀現(xiàn)狀透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9 (18): 86 -89
[8] 王志昭. 短視頻對青少年的利弊影響及治理[J]. 新聞愛好者, 2019(11): 60-62.
[9] 謝興政,賈玉璇.“屏媒時代”青年群體短視頻成癮現(xiàn)象及對策分析[J].編輯學刊, 2021(01): 30-35.
來源:“麥芽心理” 微信公眾號